成都世运会中国队首秀虽败犹荣 软式曲棍球新星直面世界强队

  • 2025-08-08
  • 1

8 月 6 日下午,成都世运会首个竞赛项目软式曲棍球男子团体预赛在新都香城体育中心拉开帷幕,中国男子队迎来历史性首秀。尽管最终以 0:42 不敌世界排名第一的芬兰队,但这支平均年龄仅 20.6 岁的年轻队伍用拼劲与韧性,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首秀背后的挑战与突破

作为东道主,中国队此次派出 14 名运动员组成的阵容,其中包括鞠绮航、李寅僮、杜三洋等新生代选手。这是中国首次组建国家队参与世运会软式曲棍球项目,而对手芬兰队不仅是上届世运会银牌得主,更拥有多名世锦赛冠军成员。比赛中,芬兰队展现出教科书般的传切配合,击球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 180 公里,守门员需在 0.2 秒内完成 10 米距离的扑救反应,这种高强度对抗对中国队构成巨大挑战。

大家还在搜:
  • 成都世运会软曲赛开赛新
  • 中国男子软式曲棍球队0:42惨败新
  • 成都世运会惊现太极曲棍球新
  • 全运会四川女子曲棍球队
  • 曲棍球全运会男子预赛
  • 曲棍球 全运会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队的组建历程堪称 “从零起步”。队伍于今年 1 月通过江西于都县局地合作共建项目正式成立,半年时间内完成从选材到集训的全流程。助理教练商亮宇透露,队员们每天训练超 6 小时,重点打磨传接球精度和战术执行力,甚至引入北欧教练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尽管经验不足,但队员们在场上展现出顽强斗志:第三节比赛中,中国队曾两次组织出有效进攻,险些打破 “零进球” 僵局,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二、冷门项目的 “破冰之旅”

软式曲棍球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因兼具安全性与竞技性,在北欧国家广受欢迎,但在中国长期处于 “小众” 状态。此次世运会首秀,不仅是中国队的突破,更是该项目在中国推广的重要契机。比赛现场,场馆内随处可见世运会吉祥物 “蜀宝”“锦仔” 的身影,电子屏循环播放赛事宣传片,观众席上既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球迷,也有带着孩子感受运动氛围的本地家庭。成都市民宁女士带着 8 岁的女儿观赛时表示:“希望孩子通过现场观赛,理解无论输赢都要拼搏的体育精神。”

芬兰队队长 Joona 赛后特别提到,成都是个现代化都市,观众的热情令人难忘,希望赛后能去熊猫基地参观。这种 “体育 + 文化” 的互动,恰是成都世运会的独特魅力 —— 通过赛事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体育走向世界。

三、世运会舞台的战略价值

对于中国体育代表团而言,成都世运会是 “奥运练兵” 与 “非奥项目拓展” 的双重战场。本届赛事中,中国队共派出 321 名运动员,参加 28 个大项、152 个小项的角逐,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软式曲棍球、啦啦操等 12 个大项为首次参赛。正如国际世运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所言:“成都世运会将树立新的标杆,证明非奥项目同样可以达到奥运级别的竞技水平。”

在软式曲棍球之外,中国队在武术、攀岩、龙舟等项目上具备夺金实力。例如,巴黎奥运会霹雳舞铜牌得主刘清漪将亮相霹雳舞赛场,武术套路队则由川籍师徒周竞、高久尚领衔,有望在传统项目上延续优势。此外,开幕式旗手史经纬(技巧)和郭丹(轮滑)的亮相,也象征着中国体育在多元领域的全面发展。

尽管首秀告负,但中国队的表现已赢得国际认可。芬兰队员兰塔拉评价称:“中国队防守时全员回撤,进攻时敢于插上,这种战术纪律性令乐鱼网官网入口人印象深刻。” 队长鞠绮航则表示,芬兰队的控球和传切配合像教科书,这场比赛对研究战术漏洞极具价值。

成都世运会中国队首秀虽败犹荣 软式曲棍球新星直面世界强队

赛后,中国队迅速投入总结训练。教练组计划通过分析比赛数据,针对性提升队员的战术执行力和体能储备。队员李寅僮的话代表全队心声:“我们的目标是每场进步 10%,让世界看到中国软式曲棍球的速度。” 这种 “以赛促练” 的策略,或许将成为中国非奥项目崛起的关键。

成都世运会的大幕才刚刚拉开,中国队的首秀虽未奏响凯歌,却为后续征程埋下希望的种子。正如国际世运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所言:“成都正在创造历史,这里的赛事将成为全球体育爱好者的难忘记忆。” 在接下来的赛程中,期待中国健儿在武术、攀岩等优势项目上续写辉煌,也期待更多 “冷门项目” 在成都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相关搜索:
  • 成都世运会软曲赛开赛新
  • 中国男子软式曲棍球队0:42惨败新
  • 全运会曲棍球
  • 全运会四川女子曲棍球队
  • 成都世运会惊现太极曲棍球新
  • 2024成都世运会
  • 全运会 男子曲棍球
  • 东京奥运会曲棍球中国队
  • 第十四届全运会男子曲棍球比赛
  • 第十四届全运会曲棍球名单